执着追求 无悔人生 杨茂芳
作者:郑德杨 | 来源:哈师大 郑德杨网站 ☆ 郑德杨 · 小逗丁 欢迎您 | 时间:2009-07-20 |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
会员币:0 |浏览次数:3424
淘宝考试服务: QQ:121719780 手机:139-8703-2104 (淘宝违规考试答案 淘宝入驻商城考试 天猫考试答案) 店铺装修
|
执着追求 无悔人生 杨茂芳 |
在凤庆县新华乡,提起杨茂芳,没人不知道。“他就是给黑惠江边上的危桥拍照片的那个记者啊。”“不管村里发生什么事,都会边问边记的那个杨记者啊。”“就是自己掏钱到北京学新闻,借钱买相机、买电脑的那个杨记者啊。”…… 1981年,风华正茂的杨茂芳成为凤庆县新华乡沙帽大队的文书,当文书,对于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他是一种挑战,在当时,别说写证明、写总结、写申请,就算在群众的申请书上签注意见都困难,在一位老师的指点下,也为了锻炼自己,他鼓起勇气向县广播站投去了第一份稿件,不久后他收到了平生以来的第一份稿费,5角钱,深受鼓舞的他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当年就被县广播站表彰为“投稿先进通讯员”,兴趣大增的他便开始向《云南日报》投稿,1983年,他采写关于新华乡人民群众修路的简讯终于被《云南日报》采用了,杨茂芳记得很清楚,简讯只有77个字,但就是这77个字的简讯,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大干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加足了杨茂芳继续为群众服务的信心。由于稿件质量不高,投出的稿件很少被采用,杨茂芳意识到,要想真正为群众办事服务,把当地的群众的生产生活宣传出去,首先必须得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于是,在他的积极争取下,1986年,他有了外出学习的机会。在云南日报社学习的2个月回家后,他便开始利用下乡、休息日、上街赶集,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到老百姓家中,采写了大量反映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稿件,稿件的使用率也在不断攀升,有付出就有收获,因为表现出色,他先后被云南日报、临沧日报多家新闻单位聘为通讯员和特约记者。 从事新闻写作的这些年来,杨茂芳始终以记者的标准要求着自己,并牢记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在用笔、用镜头对准身边农民群众的同时,更是用心在对待着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 在新华乡通往大理州的黑惠江上有一座建于七十年代的铁索桥,是两地老百姓往来的主要通道,由于年久失修,铺在铁索上的木板越来越烂。2001年,一次下乡,杨茂芳在桥上眼看着一青年男子刚买的小毛驴掉到江里,他又从守桥人那里了解到农民百姓的大小牲畜经常掉进江里,老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当时没带照相机的杨茂芳特意回家带上照相机,在黑惠江边拍摄了一组“危桥该修了”的照片投给人民日报和云南日报,照片刊发后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临沧、大理两地州的党政领导多次实地查看,并各投资20万元修复了该桥,使黑慧江两岸两州市三个县的两万名农民群众排除了生产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 做新闻工作这么多年来,杨茂芳的付出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这些年间,杨茂芳总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他先后自费2万多元参加了多个函授班的学习,为了学习,他养成了节衣缩食的习惯。1993年10月,在云南日报社的推荐下,杨茂芳带着借来的2300元钱到北京中国新闻学院学习。在北京学习期间,他的生活极为节俭,20天的学习,规定自己3天吃一次肉,为了节约开支,他甚至舍不得蹬上天安门城楼拍一张照留个纪念,至今想起这件事,杨茂芳总是感到有些遗憾。就是这样节俭的一个人,学习结束时,却买了300多块钱的书。自1995年杨茂芳自费买了第一台照相机以来,杨茂芳的照相机至今已换了三台;去年又自己花了7800元买了一台电脑,并在年近半百的时候学会了上网查阅资料、发送邮件。 杨茂芳就是这样,凭着热爱、凭着责任,凭着一股子韧劲,硬是在新闻创作上闯出一方天地,实现了人生价值。 |
|
|
|
|
提交会员:郑德杨 | 浏览次数:3424
【 复制 】 【 打印 】